期待的2025:道阻且长
发表时间: 2025-03-29 作者: 样品展示
一次在茶水间与同事闲聊,谈及当下行业形势每况愈下,我抛出观点:2025 年或许会有所转机。同事却连连摇头,他忧心忡忡地表示:特朗普妄图染指格陵兰岛,甚至还想将加拿大并入美国版图,使之成为第 51 个州;中东地区局势更是一团乱麻,叙利亚政变风云刚起,巴以冲突硝烟未散,胡塞武装又频繁搅局。在他看来,2025 年世界只会愈发混乱,行业前景也将更加黯淡无光。
我一时语塞,回想起 2024 年一路走来的艰辛,仿佛已然触碰到 2025 年那扑面而来的凛冽寒意。然而,究竟是什么给予我勇气,笃定 2025 年会迎来改变呢?这是盲目乐观、不切实际的臆想,还是在纷繁乱象中敏锐捕捉到的一丝曙光?
带着这份思索,我决心沉下心来,尝试梳理当下局势,且将所思所感付诸笔端,至于预测的对错与否,就交由读者您来评判吧。
剖析世界形势与经济走向,需综合考量诸多因素,诸如地理位置衍生出的地理政治学博弈、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各国迥异的国家治理模式与政策导向、货币财政的调控杠杆、人口素质的支撑力量、技术实力的驱动能量、经济家底的雄厚程度、政局的稳定与否以及军事科技的战略威慑等。这一些因素相互交织,仿若重重迷雾,令人难以洞见全貌,但其中是不是真的存在最为关键、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核心要素呢?
理由实际上并不复杂,国际政治的本质聚焦于“我是谁”(是秉持激进变革还是趋于保守稳健),外交关系的重点是朋友圈的广度与深度,即能与谁携手共进、互通有无,国家政策的要义则是如何巧妙应对纷至沓来的机遇与挑战。这三大要素恰似哲学三问,从关乎个体的生命探寻升华至左右国际风云变幻的磅礴力量。
当下的国际政治格局,委实难以用简单的“向左”或“向右”一概而论,更遑论精准对标某一具体国家。但毋庸置疑,诸多现象揭示出一个清晰可辨的趋势:各国政治正逐步迈向保守、注重自我保护以及优先考量自身利益的新政治生态。
1、美国:特朗普二度入主白宫,开启所谓“特朗普 2.0 时代”。其竞选上位靠的是奉行闭关锁国之策(收紧边境管控)、悍然发动贸易战(率先向中国发难)、肆意退群(其首届任期内便退出至少 10 个国际组织或协定)。如今,其人虽尚未正式登场,但其保守主义政策已然甚嚣尘上,有兴趣者可查阅拙作《风雨欲来:特朗普拟推出的 88 项改革举措及团队关键人员》一文,便能略窥一二。
2、欧洲:2025 年,德、法、意这欧洲三大列强将迎来大选之年。德国极右翼代表魏德尔声名日盛,支持率持续攀升;法国极右翼势力国民联盟在选举中异军突起,已然成为得票率最高的政党;意大利兄弟党势头迅猛,虽身处左翼阵营,却主张限制移民、强化边境管控、力推自给自足。虽说此刻对三国大选结果妄下定论为时尚早,但保护主义或区域保护主义的汹涌浪潮已然势不可挡。
3、亚太:日本新政府提出亚洲版北约,主要是防备中国。韩国政治正在上演历史大剧,其精彩程度可能连上帝都无法写出这样的剧本。预计 2025 年韩国政坛经此一折腾大概率会选择中间路线,力求在各方势力间寻求平衡。再看中国周边其他,部分国家力推的 CPTPP,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对中国形成挑战,亚太地区尤其是东盟,作为中国外贸的重中之重,在 2025 年,中国预计将承受不小的压力。
4、中东:该地区局势依旧以以色列为核心焦点,冲突热点星罗棋布,枪炮声不时划破天际。2025 年,伊朗局势堪称最大变数,其在外部压力下,抵抗力量渐被削弱,“抵抗之狐”几近折翼,自身难保,内部政局亦是暗潮涌动。在此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恐困难重重。
总而言之,2025 年的国际政治,将呈现强人政权主导下的进阶版政治生态。若以贬义词形容,便是“自我、自私、自利”;若用中性词描述,则是“保护、保守、优先国家利益”。
国际政治风向的转变,势必深刻影响外交关系的走向。倘若 2025 年国际政治态势果真如前文所析,那么其对外交关系的冲击无异于细胞层面的深度重组,大致可划分为“细胞裂变”与“细胞重组”两个关键阶段。在此,暂且搁置地理政治学、政权稳定性以及经济因素的细致剖析,直击最终呈现的结果:
1、中美关系:2025 年,中美外交关系将进一步滑向疏离,尽管彻底的脱钩断链尚不至于,但大国之间的裂痕必将持续扩大,彼此误解也会日益加深。尽管特朗普近期表态:“中国 + 美国能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但切莫误读,这绝非认可中国地位、表达尊重之意,而更像是为日后推诿责任预留的万能托辞。从当前美国军方调门渐低的态势判断,中美爆发武力冲突乃至小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美国的霸权心态未改,大概率会唆使其盟友频频向中国发难。
2、美国盟友关系:美英以堪称美国的核心盟友圈,五眼联盟紧随其后构成二环盟友,美日韩菲搭建起外交三环,欧洲诸国则依托北约框架组成四环,其余国家位列五环乃至更外围。虽说美国的霸主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但在特朗普极限施压、挥舞保护主义大棒且不加区分对待盟友的策略下,至少三环及以外的盟友与美国将渐生嫌隙、貌合神离。或许 2025 年,正是应验基辛格那句名言的时候:“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
中国长期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这就注定了我国不会与他国缔结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同盟。这一高瞻远瞩的外交方针由毛主席奠定基石,在当下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愈发彰显出其智慧光芒。虽说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但这一政策依旧契合时宜,只需与时俱进、灵活应变。不妨借用 2024 年的网络热梗加以诠释:“唐三葬常说:‘如果施主听不懂道理,那贫僧也略懂一些拳脚’。”转换到外交语境,便是“如果施主担心有人捣乱,那贫僧也可以派人镇镇场子”。
再看美国,特朗普对加拿大的觊觎,令特鲁多如鲠在喉,估计以后也难以抹开面子勤王觐见;对格陵兰岛的垂涎,更是吓得丹麦国防大臣波尔森紧急宣布大幅度的增加该岛预算,强化国防力量。这分明是典型的霸权扩张、“夺命套圈”式外交。与之截然不同,中国推行的是“大串联”外交,以外交为纽带,以经济为滋养,促进各国间的细胞重组,让各国在保持政治独立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互通有无。
2025 年,全新的外交契机已然浮现。尽管丛林法则依旧在国际舞台阴魂不散,但中国坚守既有外交方略,适时定制安全保障服务,必将加速外交领域的裂变与重组进程。
以上,只是针对中美两国比较鲜明的外交政策做个对比,试着找出未来外交关系发展的趋势。倘若上述关于“细胞裂变”的预判成真,全球外交态势又将何去何从?又该如何精巧布局、实现重组呢?
于“细胞裂变”层面深入探究,美国阵营内部的撕裂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与盟友关系的松动,将促使欧洲列强如法国、德国等重新审视对美依赖程度。在经济政策制定上,它们有望逐渐挣脱美国的部分桎梏,探寻更为自主的贸易路径,主动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交流,以此抵御美国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亚太地区同样如此,日韩等国的企业界深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之害,他们的呼声与诉求将倒逼本国政府在外交决策上愈发审慎、多元。
聚焦“细胞重组”维度,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正让沿线国家越走越近、携手奋进。诚然,中东地区因战乱频发、政局动荡,“一路”推进或遇阻碍,此时维护中沙关系便显得很重要,我想国家肯定会吸取瓜达尔港的经验和教训,未雨绸缪,沙特的能源阵地和投资不容有失。
东盟、非洲是中国经贸的深耕区域,特别是东盟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等诸多利好因素推动下,制造业优势得以进一步巩固,电子科技类产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片繁荣,旅游双向互动热度不减。各国政府在区域合作机制构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等方面与中国配合总体默契(相信菲律宾的观念也会逐步转变)。而拉美地区一直是美国的势力范围,现在也在积极靠拢中国。中拉贸易在新能源、矿业、农牧业等领域优势互补,中国助力秘鲁建设的钱凯港已经投入运营,为拉美地区融入一带一路乃至融入全球产业链打通了关键环节,对中拉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①对美及西方:全力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脱钩断链”风险(如有时间,后续可单独撰文详述)。
②亚太:积极重启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或谋求融入 CPTPP,拓展区域经济合作新空间。
③中东:未雨绸缪,试点开展沙特军事化保护服务,保障地区合作项目安全推进。
以上每一个领域,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或激烈的争锋,实现起来可能都会困难重重、道阻且长。论断依据我不在这里阐述,感兴趣的朋友可私下交流探讨,但坚信细胞重组势在必行,因为唯有重组,方能孕育新的生机与希望,一切付出与努力皆是值得。
抓住这次外交转机,世界外交舞台将不再是美国单边主导的旧模样,而是中美欧三足鼎立、各自辐射影响力,众多国家依据自身利益审慎抉择、多元互动的“去中心化新格局”。各国外交在裂变与重组的浪潮中,精准锚定自身发展与安全需求,逐步融入契合自身的阵营与圈层。这或许将成为未来国际外交的主要流行趋势,深刻重塑国家意识形态与国际秩序。
此部分论述将以我国为切入点深入展开。首先需郑重声明,以下文字绝非妄议国策,纯粹源于一介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诚情怀。此夜,时钟滴答作响,仿若声声催促,明日便是 2025 年,怀着敬畏之心,我慎之又慎,提笔继续。
当下我国面临诸多挑战,每个人基于自身经历感受各异,但归纳提炼核心问题,主要聚焦两点:
1、经济通缩:在经济学领域,“通缩”一词常令人讳莫如深。毕竟,无论通胀还是通缩,均预示着经济陷入衰退困境。通缩最为棘手之处在于阻碍经济循环流转,诚如“流动的水不会结冰”,反之,通缩一旦来袭,经济便有“结冰”之虞。伴随通缩的,往往还有物价低迷现象,而物价不振又会促进抑制投资热情,导致消费持续低迷不振。这便是为何比亚迪会强势要求供应商降价 10%,国家也在不遗余力呼吁刺激消费的根源所在。
2、经济结构失衡:往昔常提及“三驾马车”,即拉动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动力。近期,“供给侧改革”“结构性问题”成为热词。国家聚焦之处究竟何在?正是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据相关统计,当下投资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约为 30%。最新数据分析显示,1 单位债务对名义 GDP 的驱动弹性已从 2000 - 2008 年的 0.94 锐减至当前的 0.64。直白来讲,2008 年之前,每投资 1 元钱能撬动 0.94 元 GDP 增长,如今却仅能带动 0.64 元。这一失衡在房地产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房屋供应饱和,各地烂尾楼频现,便是典型的供需结构失衡。消费领域同样不容乐观,有个不便详述的真相:企业营收增长难以有效带动居民收入同步提升,更遑论拉动消费增长了。出口方面,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形势严峻,实非利好消息。
我们当前面临的危机要辩证的去看,危机危机,危中有机。恰似“杀不死你的必将使你强大”,只要应对得当,妥善化解危机,一定会让我们再次踏上腾飞之路。彼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欣慰释然,更有“挥斥方遒”的豪迈快意。
我在影响大势的三要素中,还是要把重点放在进一步分析国家政策上,因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务发展的辅助条件。我们国家的经济走到今日这般局面,既有主动布局、战略谋划的因素,也有被动应对、顺势而为的考量。以下将从两方面深入阐释。
主动布局源于百年屈辱史铸就的强国战略。回首 100 多年的近代史,那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屈辱史。1996 年的,其后续影响至今仍在深刻塑造着国家政策走向。如今,我国六代机划破长空、076 舰驰骋沧海,一件件国之重器横空出世,终于竖起一座全新的里程碑,刻画出国家蜕变的历史时刻。我国终于实现了从跟随追赶到遥遥领先的华丽转身(六代机凭什么不能由中国来定义?),不仅彻底补齐历史欠账,更将多少代人的负重忍辱洗刷一空。这些硬核实力,既是国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大倚仗,也是和平的坚实底气,更是守护共和国辛勤积累财富的尚方宝剑。只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尚未达成,艰苦奋斗、秣马厉兵、备战备荒的精神之弦就一刻不容松懈。
被动应对源自全球资源有限引发的存量竞争。地球资源总量有限,大家都在抢。想必不少朋友都听过网络改编神曲《我为美国偷石油》,诙谐幽默却又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驻叙美军公然偷运叙利亚石油的强盗行径。除能源领域的激烈争夺外,还有一个存量争夺战正在发生,那就是购买力。美国凭借军事、科技以及美元霸权,打造出全球最强购买力,迫使各国要么与之交易,要么遵循其制定的游戏规则。这场购买力争夺战,在 2021 年安克雷奇对话中,随着我方“我们不吃这一套”的掷地有声回应,已然正式打响。既然已被迫上餐桌,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点单,总好过沦为他人盘中餐。贸易战已然打响,下一步,全面冷战的阴霾或许也在悄然逼近。
剖析完内因、外因、根因,究竟该怎么样应对呢?以下将从国家政策、产业政策以及个人策略三个维度切入,分享些许拙见,仅供参考,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1、国家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宽松,银行降息可期。展望 2025 年,货币政策大概率保持宽松态势,央行降准降息或是既定之举,全年降准幅度预估在100 ~ 200BP之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国债、超长期国债发行规模有望较 2024 年翻番。这些举措旨在提升货币流动性,进一步激活经济循环,同时解决转债化债、企业现金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不过有研究表明,金融信贷是导致经济大萧条的最终的原因。我们的金融工具箱到底是蕴含风险的潘多拉魔盒,还是满载希望的哆啦 A 梦神奇口袋,关键看我们能否施展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
2、产业层面:产业体系亟待从调整与转移(调转)迈向跃迁突破(跃迁)。产业体系调整与转移策略我们从始至终在做,在国际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接了诸多“过剩”产能;在国内,广东等地推行的“腾笼换鸟”政策也曾引发广泛关注。彼时决策,从当时经济账考量或许并无不妥,但拉长时间线至当下,成效评估变得复杂微妙。前阵子有“新三线建设”的舆论水花浮出水面,一度让成都房价还支棱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就销声匿迹,究其根本,在于产业自身活力不足且缺乏外部助力,推进受阻,调转不动了。故而,当下仅凭既有资金与技术,已难以支撑产业体系深度调整,产业高质量发展已至关键节点,必须依托新动能、新技术加持实现跃迁,一旦突破,便有望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
依我之见,产业跃迁的关键突破口在于深层次地融合人工智能(AI),实现综合效能的飞跃式提升。哪家企业能率先崛起、脱颖而出,谁就能引领相关产业变革,相信国家也会毫不犹豫地为这类企业及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后盾。我的判断是不是与国家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不谋而合?请读者自行论断。
3、个人层面:在变局中奋进,把握“运动中投篮”的机会。某个周末,我与同学们小聚闲聊,众人谈及近况,各有各的烦恼,A在 DJ公司,每日被迫加班至深夜 10 点以后;B在BD深圳工作,团队只剩他一人孤身奋战,时常忧心忡忡;C索性脱产赴澳洲留学。听罢,我总结道:你目前的状态,无论是时代给予的机会,还是你拼尽全力争取的结果,都莫轻易放弃。目前的状态可能是你能获得的最好的状态了,我们唯有珍惜当下,争取不掉队,在运动中投篮才能更进一步。
对于我们大多数打工者而言,什么是运动中投篮?我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运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强烈震颤导致的全面更新换代中,不要把自己淘汰出局,确保自己在运动场上。二是投篮:要学会把握机遇,精准出击。年轻人不要过早地将自己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职业赛道,不妨多投“投篮”,切换不同的赛道,才可以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才能在优中选优寻找自我为之奋斗的平台;年长者不妨“投资自己”,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边界,如此才可能站稳脚跟,续写好职业生涯的后半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