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四届麦麦展华南区液冷散热系列年会暨晚宴交流会在东莞举行。本届大会汇聚了全球液冷散热领域的顶尖企业和技术精英,一同探讨液冷散热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趋势。万宇科技作为搅拌摩擦焊(FSW)技术的领军企业,作为本次活动的品牌展商亮相本次年会,并由万宇科技销售工程师周经理主持了会场二:AI高功率电子散热及芯片液冷技术论坛。FSW液冷散热领域的革新力量在液冷散热领域,搅拌摩擦焊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引领着行业的技术革新。万宇科技作为该领域的佼佼者,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创新,成功将搅拌摩擦焊技术应用于液冷散热器的制作的完整过程中。搅拌摩擦焊技术通过焊接散热器的各个部件,如冷却管、散热片等,确保了散热器的密封性和散热效率。与传统的焊接技术相比,搅拌摩擦焊技术具有焊接接头质量高、变形小、无气孔、无裂纹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对密封性和散热效率要求极高的液冷散热领域。3大领域12大场景的广泛应用在华南区液冷散热系列年会上,万宇科技向与会者展示了搅拌摩擦焊技术在液冷散热领域的应用成果,包括液冷散热器、服务器散热系统、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等多个场景。万宇科技搅拌摩擦焊技术在液冷散热领域的核心优点是:1.固态焊接避免熔焊的热影响区,保持材料力学性能(如铝合金强度不下降)。2.高精度加工支持复杂流道(如3D曲面、微通道)的焊接,优化热传导效率。3.多材料兼容可焊接异种金属(如铝-铜、铝-镁、铝-钛),解决传统焊接的脆性相问题。4.全生命周期成本无需焊料和维护。万宇科技通过FSW技术在多场景的深度应用,正推动液冷散热系统向更高效率、更轻量化和更可靠性的方向发展。
近期,第四届中国国际轻量化产业大会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胜利闭幕。全球搅拌摩擦焊领域领军企业万宇科技亮相本次大会,重点展示三大核心工艺:高压压铸铝合金焊接解决方案、镁铝异种金属高效连接技术,和汽车压铸箱体盖板点焊工艺。通过现场技术演示与方案交互,企业全面呈现其在轻量化材料连接领域的创新突破,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提供关键工艺支撑,助力中国制造迈向更高能效时代。突破压铸镁合金焊接难题针对业界长期存在的压铸镁框架与铝液冷板连接难题,万宇科技展现了其深厚的研发实力。由于两种金属导热率差异显著,且接头界面易产生应力集中,传统焊接方法难以满足高效、可靠连接的需求。万宇科技通过采用内水冷和外水冷的特殊焊具设计,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实现了接头强度和可靠性的显著提升,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优化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压铸材料“焊+检”方案随着压铸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广泛应用,其成分复杂、硬度高及存在气孔等缺陷,给焊接过程带来了诸多挑战。针对这一问题,万宇科技提出了压铸材料的“焊+检”综合方案。该方案结合了万宇科技智能搅拌摩擦焊装备和无损检测设备,在重庆美利信压铸件的液冷板块应用中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有效保障了焊接质量,提升了生产效率。第四届中国国际轻量化产业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行业搭建了展示最新技术成果和交流合作的平台,也逐步推动了轻量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万宇科技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持续的创新精神,在轻量化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为推动我们国家乃至全球轻量化产业的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未来,随着轻量化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深化,万宇科技将继续引领行业潮流,共创轻量化新时代。
近日,由中国电建承建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全国“首台套示范工程”广东国粤韶关综合利用发电扩建项目,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迈入商业化运行。广东国粤韶关综合利用发电扩建项目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70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可燃用废弃煤矸石发电,凭借炉出口超低排放、无外置床设计、串联水动力系统、水冷壁补水保护系统四大核心技术,实现对劣质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和超低排放,环保和社会效益显著,被列为国家“首台套示范工程”。由中国电建所属河南工程公司承建,上海电建公司承试。建设过程中,中国电建项目团队扎根粤北群山之间的荒芜土地,直面“首台套”工程建设的首创性和特殊性,从主厂房第一罐混凝土浇筑开始,先后攻克了定子吊装“毫米级穿针作业”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抗住了百年一遇“龙舟水”极端天气等一系列挑战,仅用18个月25天的时间将一纸蓝图变为广东省“十四五”骨干电源标杆工程,刷新了国内同类型机组工期最短纪录。该项目的运行,将有力地提升韶关电力供应水平和质量,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提供坚实保障,还将促进就业增收,具备极其重大的经济社会意义。
近日,电力保供进入“迎峰度夏”关键期,中国能建所属山西电建以“满格状态”迎战高温“烤”验,在设备检修、技术攻坚、生态绿能三大战场同步发力,同步,以多维度能力提升适配保供需求,筑牢能源保供“安全堤”。检修检测强化保障多地高温持续“霸屏”多地用电负荷也不断攀升,电力保供压力持续加大,为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山西电建多个检修项目化身“设备医生”,在高温中打响保电攻坚战。“工期紧是硬仗,但数据准才是底气,咱们测厚必须毫米级过关!”兆光2号机组C级检修直面多重挑战,项目部连续奋战21天,圆满完成111项检修任务。在锅炉炉膛这方“高温熔炉”中,空气混浊、温度超50℃,17米高的脚手架如钢铁森林般林立,检修人员猫着腰钻进架体间隙,安全帽顶几乎擦到上方的水冷壁管,他们不畏高温与狭窄工位,从各个方向对200多根水冷壁管测厚,测点数目达到2300多个,并更换60余根磨损管,用真实数据为后续维修提供“精准地图”,为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注入“硬核”支撑。瑞光维护1号机组A级检修作为“系统大考”,涵盖锅炉、汽机、电气等6大专业,项目部昼夜三班倒抢进度,加强巡检与重要设备滚动检修,推动隐患清零。介休项目聚焦2号机组锅炉“筋骨”强化,对水冷壁、后竖井等关键部位进行金属检测,发现管壁减薄等隐患后立即启动“一患一策”,连夜更换磨损部件、校准参数。潞光发电2号机组C级检修实行“零容忍”管控,针对“超温点不过夜”要求,全员对测点温度异常“秒级响应”,保障机组稳定。技术攻坚强化保供盛夏能源建设一线,能建人以“黑科技”解码效率,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推动变革,用速度与质量为“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筑牢坚实科技屏障。“以前爬塔巡检两三天才能检查完一块,现在无人机三四个小时搞定一片区域!”堡子湾风电项目部王富操控着无人机,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杆塔线夹的细节。项目创新采用“人工+无人机”协同巡检,通过高清摄像、对杆塔的设备线夹链接,绝缘子串,跌落保险等关键部位进行巡检,利用红外热成像和激光雷达等“黑科技”,能快速揪出线路隐患,对发现的缺陷进行消缺处理,实现了远程智能巡检全覆盖。“迎峰度夏有了这空中哨兵,保供更有底!”王富笑着说。“提前15天并网,靠的是钉钉子的狠劲!”灵石启光项目负责人翻着满是标记的进度表,眼里闪着光。面对复杂地质、多变天气等挑战,项目组构建“周分析月总结”体系,用“BIM+三维建模”啃下技术硬骨头,如今100兆瓦清洁能源正式上岗,预计年发电量超1.2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的火电项目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万吨,给区域生态换了口新鲜气。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中国能建检修人以行动践行使命,动态优化检修安排,全力保障设备处于健康状态,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近日,中国电科莱斯所属莱斯电子自主研发的HAWK-01型机场道面外来物探测设备成功入选民航局民用机场专用设备目录,成为首批纳入民航局机场专用设备名录的道面外来物探测设备。跑道外来物作为飞机起飞降落阶段主要的安全风险隐患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机场安全管理。HAWK-01型机场道面外来物探测设备是采用基于毫米波雷达、图像视频探测手段的边灯安装方法,通过对传感器探测数据的实时处理和融合,提取异物位置和特征信息,不间断地监测跑道状况,实现跑道异物的识别、定位、显示、告警,进而引导完成异物排除和取证,达到保障飞行安全、提升机场运行效率的目的。2022年,HAWK-01型机场道面外来物探测设备成功在鄂州机场应用,系统运行稳定,能在60秒内对2厘米目标探测识别,实物检测概率达99%以上,获得用户高度认可。未来,莱斯电子将继续秉承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推动智慧民航建设贡献力量。
近日,中铝集团所属企业包头铝业20万吨高品质变形铝合金及再生铝循环利用项目热负荷试车一次性成功,第一炉扁锭顺利出井,标志着企业在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该项目是包头铝业产业链延伸重点项目,具备极其重大示范引领意义。项目充分的发挥包头铝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协同优势,使用先进的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实现了再生铝高效回收与高品质变形铝合金协同生产,明显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通过构建“绿色回收高端制造”闭环产业链,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有效支撑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该项目的建成,将有力推动包头铝业向下游高端铝合金制造升级,提升行业绿色制造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助力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价值提升的新型产业生态,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广袤的沙海、漫天的黄沙、无尽的孤独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一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土地。这里曾侵蚀绿洲,吞没古文明,每一寸土地仿佛都在诉说着生存的艰难与挑战。然而,在这片荒芜的沙漠腹地,却有一群人,用成百上千个日夜的奉献与坚守,换得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创造新的“中国深度”。2025年2月20日,深地塔科1井宣告胜利完钻,这背后,中国石油人争创我国石油工业荣光,力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征途中乘风破浪、再续新章。“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60多年前,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孱弱的石油工业,铁人王进喜在祖国东北旷野上留下回荡至今的豪言壮语:“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如今,我国石油工业早已“大变样”:地上是现代化的井场,地下一座座“地下珠峰”赫然矗立,中国石油正不断站稳并巩固超深油气勘探国内领头羊。超深井钻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代表着一个国家钻井顶配水平,也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这一次,中国石油人要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目标发起冲击在塔里木盆地开钻我国第一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放眼整个亚洲,万米钻探无经验可循,中国石油何以创造进军万米的条件?条件,在于战略落子早在2021年,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就作出万米深地科探工程的战略部署,设立系列科研项目开展集智研究。一时间,来自中国石油集团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的上万人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联合攻关,研发万米钻探核心技术装备。包括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等装备在内的“国之重器”与技术利器相继问世。中国石油工程作业智能支持中心(EISC)用一张“云网”将前后方紧密相连万米之战即将打响。条件,在于握指成拳为了让“五湖四海”的队伍充分融合,逐步推动地质工程一体化、科研生产一体化,塔里木油田打破了“专业分路、管理分块”的传统管理组织形式。在塔里木油田首席专家、深地塔科1井井长王春生的“操刀”下,原来的钻探、地质、工程等“小分队”成了“集团军”,各参建单位也联合成立随钻地质等9个技术支撑组。至此,中国石油为深地塔科1井独家定制的“四梁八柱”技术人才体系成型。条件,在于敢为人先面对这项钻探领域的超级工程,不讲条件、不打折扣,成为所有参建单位的共识。宝石机械将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研发生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全员挂图作战,设计与生产同步开展,仅历时四个多月,就完成了全新钻机从设计到发运的全过程。在钻机运抵现场后,西部钻探特意在井场加装了8盏应急照明灯,白加黑连续作战。从设备进场,到井架立起,只用了短短5天时间。“组织把中国第一口万米深井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西部钻探120001钻井队平台经理林楠曾经打出“亚洲第一深”的轮探1井,这次他同样感到责任重大。“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在深地塔科1井现场,一应俱全的橇装式营房、移动式的井场实验室、完备的后勤供应,与60多年前松辽盆地上人拉肩扛、端盆取水、边打井边建干打垒的情形相比,早已是云泥之别。即便如此,深地塔科1井的前后方人员却依旧很“苦”:西部钻探120001钻井队支部书记王红杰来到井上以后便主动选择值守夜班,开钻近600天,他在井上值守570多天;钻至难钻层时,塔里木油田钻井监督宋铜林因为总是害怕半夜接到电话,干脆整夜守在钻台司钻房;来自北京的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杨海军不分昼夜,“窝”在几平方米大小的钻井液房内,每天和泥浆“较劲”;中油测井补偿中子测井主要研发人王虎为了找出测量误差,在不下十口井中进行反复验证,在2个多月的不断试错和1.8万个海量数据中找到了答案;EISC监控岗的6位成员自建井以来,全天候24小时监控井上40余项动态指标,恐怕稍有不慎,钻头会在地下迷失方向;......一边是井场工作人员倾尽全力钻进,一边是来自万米深层的“暗流涌动”。万米的“狰容”,终究还是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2024年2月17日,深地塔科1井钻杆在井中突发断裂,290多吨的钻具在井眼中自由落体,钉子般楔进了9977米的地层深处。一场不分昼夜、跨越多地的抢险接力赛就此打响。身处现场的林楠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来不及多想,就依靠肌肉记忆冲上钻台了解情况;身处西安的工程材料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龙岩组织团队火速开展高应力状态下接头服役行为验证研究;正在机场候机的EISC专家组组长王震宇收到手机弹出的警示信息后,在机舱门关闭前的最后几分钟,还在和现场交代“黄金救援期”的各项任务经过15日的鏖战,断裂的钻具终于被取出,它们有的变成90度的折角,有的形成麻花状的弯曲,刷新了所有人对万米钻探的认知。2024年3月4日,年仅26岁的120001队副司钻何建涛在万众瞩目下将通向万米的最后一根钻杆稳稳下入井中。尽管他在这口井上第一次接触自动化钻机,可“国之重器”在他手中依然可以精准地“指哪打哪”。钻至万米,现场的欢呼声热烈但短暂,因为他们了解,接下来的1公里“无人区”,只会愈发艰难。进入万米后,一支钻头从一开始打几千米,到只能打十几米。“当钻头顺利进入目的层后,基岩比混凝土坚硬近9倍。”王红杰介绍。除此之外,井下复杂情况轮番而至,钻井液突然失返等工况的发生,让深地塔科1井一次次命悬一线日深夜时分,在完成科学探索和发现油气两大任务后,对讲机里传来了完钻指令。“进军万米深地,是几代石油人的梦想!”回想一路走来的过关斩将,王春生始终朝着这么一个目标前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既要开放,也要独立自主。但中国人的事,最终还得中国人来办。”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总地质师杨宪彰回想起塔里木油田会战初期勘探开发一度被国外企业主导的局面,不禁感慨。历史川流不息,伟大精神不老。纵观我国石油工业史,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推动石油事业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深地塔科1井的完钻,证明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万米深钻系列技术利器经受住了极端工况的考验,同时也为石油精神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我们的目标不单单是打好这一口井,更重要的是要留下一支深地科技的种子队。”从当年大学生钻井队的司钻,到井控抢险的猛将,再到如今掌舵深地塔科1井,王春生显然看得更远。当前,我国油气勘探已全方面进入陆上深层、深水、非常规等高难度领域。完钻前夕,王红杰在工作笔记中写下这么一句话:“我们既是铁人基因的传承者,也是新时代钻井人的弄潮儿。”时代变迁,石油人从手握刹把,到现在手持科技利刃;不变的,是为国找油、攻坚克难的决心与忠心。在为期近600天的钻探时间里,深地塔科1井前后方团队从最初的“棱角相碰”,到现在以一种齿轮啮合般的精准度不断“非常快速地旋转”,发挥出最大的合力。与之相关的所有人都在与这口井一同成长。“这里虽没沿海城市的繁华,但却是干事创业的地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基础研究部课题经理杨果通过竞争上岗。他认为,到这口井工作是一辈子的荣耀。今年是120001队工程师姚富连续2年在井场过年。刚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毕业,他就来到了这片沙漠深处。“老一辈已经走完了最困难的路,我们现在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想到此处,姚富更加坚定了将人生坐标锚定祖国西部的信念。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石油人正以实干筑基,于万米荆棘中写下挑战禁区、能源报国的石油精神史诗。
7月6日,国能浙江北仑电厂一期节能减排改造项目首台8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该厂以“火风光储”总装机6400兆瓦,为迎峰度夏期间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电力保障。该项目建设8号、9号两台1000兆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机组,是国家能源集团在浙重大标志性项目,也是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清洁火电重点项目、2023年“千项万亿”工程之一。两台机组计划2025年内实现全容量投产,届时北仑电厂装机容量将达到7340兆瓦。为推动新一代煤电全方位升级,北仑电厂在一期改造项目中投入1.6亿元,开展1000兆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低碳高效灵活协同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创新实施12级回热、烟气余热高效利用、新一代脱硫除尘一体化等10余项技术,有效提升机组整体能效。同时,利用多能互补和储能耦合技术,实现火、风、光、储多能协同和工业供热经济性的同步优化,厂内2台6.25兆瓦风电与47.57兆瓦光伏全部接入电网,实现绿电100%消纳,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示范引领。试运行期间,8号机组平均负荷率达100.1%;各项性能指标优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平均排放浓度分别为0.6、5、16毫克每标准立方米,达到国内同类型机组领先水平。北仑电厂首台机组于1991年建成投产,截至今年6月已累计完成发电量超6700亿千瓦时。建厂以来,该厂始终引领火电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持续推进清洁降碳提效,2009年起实施全厂对外供热,2011年完成国内首台背压机驱动引风机改造,2012年完成国内首台600兆瓦机组增容提效改造,2020年完成国内首台1000兆瓦机组增容提效改造,2021年全面完成7台机组汽轮机通流改造,2024年实现厂内“火风光储”多能联动,是浙江省能源行业首家“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试点企业。目前,北仑电厂一期改造项目9号机组也即将进入调试阶段。两台机组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可增120亿千瓦时,能满足约4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高压供热能力可增300吨每小时,为全面建设“千万千瓦”能源基地和“千万吨级”供热基地奠定基础。
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自6月10日投运以来,累计外送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新疆哈密的风电、太阳能发电经特高压线路直抵重庆,缓解重庆迎峰度夏供电压力。来自新疆的电为持续高温的山城送去清凉。据测算,10亿千瓦时电量可满足重庆市全市家庭约42.9天的用电需求,可保障重庆1000列次地铁连续运行1100天。“疆电入渝”工程缓解了重庆电力保供压力,推动新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速清洁能源替代与能源结构转型。今年年底,新疆天山北麓戈壁能源基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后,超36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将通过“疆电入渝”工程注入重庆电网,相当于重庆市全年用电量的五分之一。为了确认和保证“疆电入渝”工程安全运作,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设备维护力度,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电网设备正常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工程持续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7月4日3时12分,正值迎峰度夏电力保供的重要时刻,随着9号机组叶片缓缓转动,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实现首批机组并网。项目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东北方向海域,由H8-1#、H9#、H15#、H17#四个场址组成。其中,H8-1#场址中心离岸距离80千米、最远点离岸距离85.5千米,是我国当前已并网发电的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据悉,该项目由三峡集团、江苏省国信集团等共同出资建设,共安装98台风电机组、配套建设2座20万千瓦海上升压站和1座40万千瓦海上升压站,总装机容量800兆瓦,不仅为促进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再添绿色动能,也对我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进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项目离岸距离远,乘船前往施工点单程就需要6-7个小时,还面临外海涌浪大、天气条件恶劣、海底泥沙冲刷等难题。我们定期组织各参建单位开现场会,制定实施一机一案的实施工程的方案,借助自研气象预警平台精准锁定施工窗口期,高峰期曾有超过1000人同时在海上作业,为首批机组并网提供了坚实保障。”项目负责人史帅帅表示。该项目将于今年12月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预计每年将生产清洁电能超26亿千瓦时,可满足约110万个三口之家全年用电量,为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注入三峡动力。